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力企业信息化)专业(本科)方案
制定日期:2015年5月 制定:袁仲雄 审核:毕忠勤 批准:姚秀平
一、专业说明
专业代码:080901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文化素质修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掌握计算机及电力信息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获得计算机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在计算机科学及电力领域中从事软件开发、设计、维护、运营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瞄准电力信息化建设中对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电力工业生产与运营,通过完善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培养既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又熟悉电力工业生产与运行基础知识、能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优秀计算机工程技术人才。
三、基本要求
本专业学生将在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加强本专业工程素质、工程能力和工程意识的训练。
本专业学生在校内学习阶段需要完成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实验,然后在企业培养阶段主要完成专业实践的学习和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工程能力和工程意识。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较好地掌握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外语基础,拥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科学应用能力和外语综合能力;
2.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拥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操作技能;
3.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基本能力,拥有选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计算机与科学的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能适应计算机科学和技术迅速发展的需求。
5.了解电力生产与运行的基本过程,掌握电力信息工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拥有电力信息工程分析、设计、实施和维护的能力。
四、主干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五、核心课程
现代电力工程与技术基础、离散数学、数据结构(JAVA)、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编译原理、软件工程、电力实时信息系统、电力信息系统设计等。
六、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实践环节是企业培养阶段的综合实践,主要包括数据库管理、网络管理、电厂信息技术和电网信息技术、软件技术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校内学习阶段的高级程序设计(C) 课程设计、数据结构(java)课程设计、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网络应用课程设计、.NET程序综合设计课程设计、JAVA EE程序综合设计课程设计等也是重要的实践环节。
七、主要专业实验
编译原理实验、操作系统原理实验、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数据库原理实验、软件工程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电力信息技术实验、电力实时信息系统实验、汇编语言实验、.Net程序设计实验、Java EE开发实验
八、素质拓展
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和创新实践等(课外完成)。
九、毕业学分要求及授予学位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完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学习任务获得相应的学分(修满 180学分),形势与政策2学分(由学校统一安排),素质拓展教育4学分(由团委统一安排),符合各项要求者,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毕业生符合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规定者,经校学位委员会审查通过,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十、各类课程学时学分分配表
学时分配(课内2240学时,集中实践832学时,总学时3072,其中必修课2736学时) | |||
类别 | 内容 | 比例 | |
公共基础 | 思政类、外语计算机类、校特色课程、体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 (688学时) | 占课内学时 30.71% | |
专业领域 | 学科基础类课程(816学时) | 占课内学时36.43% | 占课内学时 52.86% |
专业类课程(368学时) | 占课内学时16.43% | ||
拓展选修 | 专业选修类课程(160学时) | 占课内学时8.57% | 占课内学时 15% |
人文艺术类课程( 32学时) | |||
任意选修类课程(144学时) | 占课内学时6.43% | ||
实践类 | 必修课课内实验、上机等(330 学时) | 占必修课总学时42.47% | |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832学时) |
十一、教学安排指导表(另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