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制定日期:2015年5月 制定:周林 审核:毕忠勤 批准:姚秀平
一、专业说明
专业代码:080904K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素质、知识、能力全面发展,具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信息科学基础知识,掌握信息安全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应用知识,具备信息安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服务工作能力的信息安全科技人才,能够在信息安全、信息科学、信息技术及其他相关领域从事信息安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电力行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可在电力行业或政府、国防、科研、企事业等单位从事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信息安全系统设计、信息安全产品开发、信息安全策略制定与操作管理、以及信息安全基础设施运行维护的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息安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接受信息安全基本技术的训练,具备信息安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服务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素质、知识和能力:
1)素质
1.思想品德素质: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高度的国家安全意识和信息安全责任心,具有尽职奉献的品德;
2.身心素质: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3.文化素质: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既要具有一定的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修养,也要具有一定的现代世界文化的修养;
4.专业素质:具有从事信息安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服务的专业素质,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创业意识。
2)知识
1.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文学、外语、法律、管理和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自然科学知识:具有与信息安全相关的数学、物理和生物学等基础知识;
3.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信息安全数学基础、信息科学基础、信息安全基础知识。具有系统扎实的密码学、网络安全、信息系统安全、信息内容安全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掌握计算机网络与电力企业信息网络的基本架构、安全体系、相关算法和基本安全技术,并能够掌握运用这些技术完成基本的系统安全设计,并在某一方面有所侧重。
3)能力
1.学习能力:具有知识和技术的获取能力,具有自学能力;
2.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信息安全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服务的基本能力,掌握信息安全系统的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具有开发信息安全产品的基本能力和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具备学习并掌握信息安全前沿技术的能力;
3.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创业意识,拥有团队合作的素养,具备良好的协同工作能力。
四、主干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
五、核心课程
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高级程序设计(C++)、操作系统原理、应用密码学、计算机系统安全、计算机网络安全、网络安全程序设计。
六、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计算机系统安全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设计、应用密码学课程设计、信息安全综合实践、毕业设计、认识实习等。
七、主要专业实验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数据库实验、计算机系统安全实验、计算机网络安全实验、应用密码学实验、网络攻击与防御实验、计算机病毒实验。
八、素质拓展
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和创新实践等(课外完成)。
九、毕业学分要求及授予学位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完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学习任务获得相应的学分(修满 176学分),形势与政策2学分(由学校统一安排),素质拓展教育4学分(由团委统一安排),符合各项要求者,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毕业生符合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规定者,经校学位委员会审查通过,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十、各类课程学时学分分配表
学时分配(课内2304学时,集中实践672学时,总学时2976,其中必修课 2640学时 ) | |||
类别 | 内容 | 比例 | |
公共基础 | 思政类、外语计算机类、校特色课程、体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 (624学时) | 占课内学时 27.08% | |
专业领域 | 学科基础类课程(976学时) | 占课内学时42.36% | 占课内学时 56.94% |
专业类课程(336学时) | 占课内学时14.58% | ||
拓展选修 | 专业选修类课程(160学时) | 占课内学时8.33% | 占课内学时 14.58% |
人文艺术类课程(32学时) | |||
任意选修类课程(144学时) | 占课内学时6.25% | ||
实践类 | 必修课课内实验、上机等(326学时) | 占必修课总学时37.80% | |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672学时) |
十一、教学安排指导表(另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