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基地)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制定日期:2015年5月 制定:袁仲雄 审核:毕忠勤 批准:姚秀平
一、专业说明
专业代码:080901
二、培养目标
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的,以创建和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计算机应用与技术专业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卓越的科学素质,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以及开发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市场经营能力、创新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能够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技术研究、开发、管理、服务和经营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三、基本要求
本专业学生将在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加强本专业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训练。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较好地掌握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外语基础,拥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科学应用能力和外语综合能力;
2.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基本能力,拥有选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计算机与科学的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能适应计算机科学和技术迅速发展的需求。
4.掌握开创、经营、管理计算机软件开发及服务类企业的基本方法,熟悉创业步骤和企业管理流程,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
四、主干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五、核心课程
创新创业概论、创新思维和创业方法、电子技术、离散数学、数据结构(JAVA)、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编译原理等。
六、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 课程设计、数据结构(java)课程设计、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应用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软件项目综合实践、创新创业拓展训练、毕业设计等是重要的实践环节。
七、主要专业实验
电路课程实验、数据结构(JAVA)课程实验、操作系统原理课程实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验、数据库原理课程实验、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电子技术课程实验、软件工程课程实验、编译原理课程实验、创新思维和创业方法课程实验等。
八、素质拓展
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等(课外完成)。
九、毕业学分要求及授予学位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完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学习任务获得相应的学分(修满 180学分),形势与政策2学分(由学校统一安排),素质拓展教育4学分(由团委统一安排),符合各项要求者,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毕业生符合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规定者,经校学位委员会审查通过,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十、各类课程学时学分分配表
学时分配(课内2384学时,集中实践652学时,总学时3036,其中必修课2700学时) | |||
类别 | 内容 | 比例 | |
公共基础 | 思政类、外语计算机类、校特色课程、体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 ( 672学时) | 占课内学时 28.19% | |
专业领域 | 学科基础类课程(864学时) | 占课内学时36.24% | 占课内学时 56.37% |
专业类课程(480学时) | 占课内学时20.13% | ||
拓展选修 | 专业选修类课程(160学时) | 占课内学时8.05% | 占课内学时 14.09% |
人文艺术类课程( 32学时) | |||
任意选修类课程(144学时) | 占课内学时6.04% | ||
实践类 | 必修课课内实验、上机等(346学时) | 占必修课总学时36.96% | |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652学时) |
十一、教学安排指导表(另附表)